2)第21章 朝局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像黄立极这样曾经投靠过阉党的人,是不配也不能做大明这座寺庙的主持的。

  清流们虽然不掌握什么权力,但是他们在舆论和地方上的影响力,就不得不迫使黄立极必须要依靠崇祯的支持,方才可以勉强坐稳这个主持的位置。

  虽说黄立极所推进的政治改革,让他提拔了不少自己人。但是个人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同以书院、文社为纽带的清流官员团体相抗衡的。事实上,在崇祯登基后推动了近两年的政治改革后,朝中原本混沌而不分明的政治格局,已经开始慢慢演化成了四个政治派别。

  以黄立极为代表的改革派,人数虽然最少,但是却掌握了朝中大部分的权力。接下来的则是没有政治倾向,但是却紧紧抱着崇祯大腿的前阉党成员,这些人既不愿意跟从背叛了阉党的黄立极等改革派,也不能见容于清流,他们只有效忠于皇帝才能保住自己的权位。这部分官员的人数同改革派不相上下,但是权力却小了许多,主要分布在工部和交通建设部内。

  然后便是人数众多的清流官员,虽然清流在朝中一直存在着,但是清流官员的主流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崇祯刚刚登基时,领导清流的意见领袖们,大多是在天启党争中落败的东林党人。

  但是这些因为和阉党斗争而闻名天下的东林党人,在返回朝中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振奋人心的功绩,也没有清理朝堂上的奸邪夺回执掌朝政的大权,反而默认了黄立极这样的阉党余孽继续主持大局,这无疑让许多把天启党争视为正邪之争的士大夫们感到不满。

  在这些士大夫们眼中,整天想要从他们身上捞钱的阉党是小人,那么同阉党进行斗争而失败的东林党人自然是正人君子。既然魏忠贤、崔呈秀等阉党首领被逐出了京城,钱谦益、袁可立、刘宗周、孙承宗等正人君子返回了朝中,那么自然就应当拨乱反正主持朝纲,彻底将朝中的小人都驱逐出朝堂才是。

  然而这些名声远扬的东林党人领袖们,回到了朝堂之后居然放弃了同这些小人继续斗争下去,这无疑让许多信奉正邪不二立的士子们的不满。原本因为痛恨阉党,而给东林党人加持的神圣光环自然也就褪色了。

  到了崇祯二年末,曾经左右清流士林舆论的东林党人开始慢慢被边缘化,而号称要继承东林诸君子遗志的复社士子们,打着: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的旗帜;以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乱政的政治理想为号召,开始将清流和士林舆论聚集在了自己身边。

  朝中剩下的最后一部分官员,则选择了中立骑墙的态度,朝中谁的话语声大,他们就会倒向哪一方。

  如果说此前崇祯登基时,众人因为不了解皇帝的喜好,所以容忍了黄立极留驻内阁首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