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8章 崇祯的分析主张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地主;拥有大片良田依旧保持旧式自给自足经济的地主;还有人数众多,但是土地面积不及前两者的中小地主。

  朝廷颁布配给制的目的,一是为了保障北方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便是保障棉纺织工坊、粮食加工工坊等行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工农业原料。

  郭先生应当有所了解,伺候一亩小麦,大约需要农人投入4个工作日;伺候一亩棉花,大约是小麦田一倍的劳动时间。

  一对夫妇在北直隶耕作50亩上田,如果是自家的田地,便能够收获50石小麦,现在市场上每石小麦1元,扣除成本可得44元。平均一下,便是每人年入22元,要是田地不是自家的,还要减去地租,所得就更少了。

  但是一名妇女在棉纺织工厂干上10个月,也能获得30元的收入了。而她在这10个月内所创造的价值,起码也是她所获酬劳的一倍以上。

  可见,只要这些工坊有足够的原料,把这些农人招进工厂内劳动,比让她们在田地里干活,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民众创造的财富越多,国家就能收取更多的税金,以缓解我们所面临的财政困境。

  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让大量的民众处于失业状态,不但意味着无形中损失了大量的活劳动,还需要国家拿出可贵的储备粮食来喂饱他们,这一来一去便是双重的损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清楚的知道,朝廷今后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了。

  对于朝廷来说,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一是要保证我们能够获得足够养活所有人的粮食;二便是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原物料。

  所以,我们要打破现在农村中一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我们的农业变成,以交换商品为目的的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从这个目标出发,第一、二类人都是我们可以拉拢的对象,而第三、四类人则是我们必然要进行打击的对象。”

  崇祯说到这里时稍稍停顿了下,观察了下郭允厚和丰城侯两人的表情,发觉他们脸上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才继续说了下去。

  “第一类人想要的是降低粮棉价格的上限,特别是棉花的价格;第二类人想要的却是提高粮棉价格的下限,他们最在意的同样也是棉花的价格。

  而第三、四类人对于我们制定的价格并不感兴趣,他们只会将自家田地里的产出囤积起来,直到市场上的粮棉价格涨到他们期待的价位。

  之所以后两类人和前两类人的表现有这么大的差异,就是在于,后两类人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超出他们需求的粮棉,要不要用于交换,对于他们的生活构不成什么影响。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拉拢第一、二类人,打压第三、四类人。最终将所有的地主都变成,为市场生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