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5章 变化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蔬菜和其他食物。而他们带回乡村的那些见识,则成为了击垮乡村守旧秩序的有利武器。不少年轻人就是怀抱着,这些小商贩们为他们描述的繁华都市,才击破了一切阻碍跑去城市,想要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

  相比起乡村的悠闲生活,城市的节奏显然要快速的多。元宵刚过,城中的工坊已经迫不及待的开门上工了。这两年来朝廷对工业作坊上的投入,和在海外开拓出来的新市场,使得京畿一带的工坊始终处在高景气的状态。

  不管是生产皮革、家具、各类铁器、水泥,还是生产棉布、瓷器、玻璃器及各类食品罐头,京畿市场上的每一件商品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工坊主们不是在扩大工坊,就是找地方新建工坊。

  北上京城的文人士绅经过位于天津河道附近的工坊区,听着那些工坊内传来的永无止歇的机器声,也不由嘲讽道:“…这哪是机器在作响,分明是某些钱袋子里的钱在生儿子。”

  被讥讽的工坊主们并不因此而愤怒,反而觉得这些文人形容的很是形象。不管被人喜欢也好,还是被人厌恶也好,北方各河道附近的工坊都在快速的增加。这种利用水力的工坊增加速度,已经引起了工坊主和河道附近乡村争夺水源的矛盾。使得地方官员们开始限制工坊的建造,这也使得工坊主们开始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方便、稳定且容易获得的动力,以取代现在不可靠的风力和水力。

  对于在工坊上工的工人来说,高景气带来的好处就是,他们的工资、福利和劳动时间都获得了一定的保证。北方各工坊将近30-40%的商品销售于海外、塞外,也就意味着这部分商品能够从海外、塞外交换来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即便是小小的分给工人一份,也足够让这些工人的生活迅速的提高了。

  而以国家为后盾的海外贸易,更为注重的是用工业品去交换所在地的原物料,而不是什么金银。如果以后世网上的工业党来说,这便是典型的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利润收割。大明从海外、塞外各地运来各种原物料,然后加工为成品,一部分拿去继续换取海外、塞外的原物料,另一部分则在国内进行消费。

  在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工坊的资本在增殖,工人获得了工资,国家获得了税收,人民得到了消费品。就大明自己而言并无坏处,但是对海外、塞外各地的民众来说,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劳动给养着大明。

  当然,在朱由检眼中,大明目前的工业还是太过弱小和初级,从海外汲取来的活劳动还不足以让整个北方中国进入到工业社会,只能勉强让河北、山东、山西三地勉强有了一点工业社会的影子。

  不过对于那些从乡村里出来的年轻人来说,在工坊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