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5章 治水和教育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彼,使得大权旁落。”

  黄道周、倪元璐也跟随着附和道:“是啊,刘尚书所言甚是,陛下若是纠缠于俗务,那么国事又由谁来批阅呢?”

  徐光启也终于上前说道:“老臣对于农田水利还有几分研究,不如陛下把这治理海河一事交给老臣,老臣一定竭尽所能,为陛下治理好这海河。”

  朱由检摆了摆手,制止了下面还想继续劝谏的官员们。他语气坚定的说道:“古人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朕尚年幼,又才疏学浅,每每临朝,常有如履薄冰之感。

  现在内阁职权改革之政已经通过,自然就是要实施的,否则朕要推动内阁改革做什么呢?有内阁处理国事,朕方可开始学习治国之道不是吗?

  朕打算从元月1日起,开始实施内阁负责制度。今后司礼监批红,改成反对者交给朕批阅。内阁送交的奏章,24个时辰之内未答复者,就视为默认。”

  黄立极顿时心中大悦,他顶住同僚的压力如此支持皇帝,终于获得了最丰厚的报酬。而司礼监批红制度的变化,也相当于增加了内阁的权力。

  内阁从只允许做什么,变成了不允许做什么,意味着内阁首辅真正成为了皇帝以下的第一人。

  盘算着自己有机会入阁的官员们,都默然而立,似乎当做自己没有听说皇帝说了什么一样。

  刘宗周、黄道周、倪元璐等人顿时有些着急了起来,他们试图让崇祯明白,这种政治改革使得内阁的权力变得有些不受约束了,要是朝中再出现一个严嵩这样的权奸,那么大明的朝政可就真要混乱一片了。

  而且黄道周说道:“…陛下学习治国之道,何必同工匠、河工为伍,陛下应该开经筵日讲,加圣学圣德,闻圣贤之道,则治国之方自明。”

  朱由检听了听这几人的理由之后,便笑着问道:“看来禹神不应该去治水,而应该请黄编修去讲经筵。哈哈,朕开个玩笑罢了,这事就这么定了吧,朕不想再讨论下去了。”

  崇祯虽然说是开了一个玩笑,但是朝中却没有一位官员笑得出来的。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英宗皇帝时,三杨始制定经筵仪注。

  明人十分注重经筵,视为讲学第一事,“…盖人之心思精神有所繁属,则自然强敏。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之所也。”

  当然在文官眼中,经筵的最终目的是革君心、正君心,是一种道德教育,使得皇帝亲近儒学。

  这也是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制约,把道统高于政统的观念种植到皇帝心中,利用天道制约皇权的不受控制。

  从崇祯登基以来,文官们已经数次请求召开经筵日讲,试图对皇帝施加教育上的影响力,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洗脑。

  但是崇祯每次都找借口推却了,今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