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3章 先下手为强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候,内廷都应当明白,内廷是为朕服务而存在的机构,而不是相反。

  至于你所说的理由,并不存在。朕要彻查通州仓,不过是清理一群贪得无厌的胥吏,他们又算的上什么朝廷官员了。

  历代的有识之士都知道,维系我大明国运的,就是这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但是为了维护这条大运河的通行,沿河两岸的百姓付出的代价,却高的吓人。

  为了保证运河的存水量,枯水期不向两岸干枯的稻田放水。到了丰水期,为了保住运河河堤不被大水冲垮,又放水淹没两岸快要成熟的稻田。这种事,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大运河北方的水量主要来自于黄河,黄河水一向号称泥沙各一半。这么多年下来,黄河水带下来的泥沙,已经让大运河抬高了数米,这也让大运河的维护费用越来越高,而航运能力越来越低下。

  改漕运为海运,已经是势在必行。今年夏收的20万石税粮,已经从南京开始起运,从海路运往天津,预计三、五日后就要到了。

  每年运往北方的税粮400万石,夏收约150万石,秋收约250万石。如果这20万石成功运抵天津,今后海运的规模肯定会继续扩大。

  漕运的规模不断减少,必然会引起受益于漕运的既得利益人士的反弹。朕不想等到海运成功后,被这些人纠集起来联手弹劾。所以趁这个机会,先发制人是最好的。

  替换了通州仓一半的人手,想来他们也就顾不上,跟朕争论海运漕运的利弊了…”

  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府上,以礼部尚书衔协理詹事府事务的温体仁,正同周延儒在书房内密谈。

  周延儒年方36岁就已经成为了礼部侍郎,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而温体仁却大了他近19岁,从两人的外貌看去,他们站在一起有些像是父子。

  但是在两人谈话中,更随意一些的反倒是年轻的周延儒,年纪更大一些的温体仁却显得更为拘谨一些,且身体前倾的幅度也更大一些。

  这是因为,虽然温体仁入仕更早一些,但是威望却远不及周延儒。因为周延儒是差点三元及第的人物,他20岁连续中了会元和状元,从此名闻天下。

  虽然比温体仁晚入仕途十来年,但是却官运亨通,已经隐隐有后来居上的意思了。

  温体仁脸色平静的说道:“这姚孟长虽然离开了京城,但幸好魏照乘并没有退缩,可惜他没有姚孟长的名声,原本联络好的弹劾官员,现在倒散去了一半。”

  周延儒无心听温体仁的说辞,反倒有些心烦意乱的打断了他说道:“我们是不是要暂时收手?你不是说,似乎有锦衣卫的人在追查这件事了吗。”

  看着听到一点风声,就惶惶不安的周延儒,温体仁心里不由有些不以为然。

  不过他脸上倒是毫无变化的说道: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