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5章 植物学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收获。

  不管是现在还是前世,种田都不是他的专长,他对于农业的了解也仅限于,要培育良种,建立良好的灌溉渠网,最后则是施加充足的肥料。

  而农科院现在做的事,便是把各地农业一切有用的技术、良种都汇集起来,然后再进行推广研究。原本这是徐光启在做的事情,但是农科院成立之后,徐光启很快就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他研究总结的各种农政手稿交了出来,以供农科院和上林苑监进行重新编排汇总。

  早在20年前,徐光启便已经意识到南北农业上的差距,给大明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他认为只有改变大明北方落后的农业技术,使得北方农业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趋沉重的漕运压力和南粮北运,北银南下的局面。

  天启二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在家乡量试种农作物,并搜集农业资料,想要编写一本大型农书,以作为朝廷治理农业的参考用书。

  不过在崇祯登基后,他被迅速起复,担任了吏部尚书和皇家科学院的筹备工作,使得这份书稿迟迟难以完成。

  当他得知农科院成立,崇祯有意在全国搜集农业方面的技术和良种,以提高大明的农业水准之后,便把这份手稿给贡献了出来。

  徐光启还推荐了自己的学生陈子龙,协助农科院整理研究农业技术方面上的事务。陈子龙是南直隶松江华亭人,家族世代务农,到了他父亲才算正式进入了缙绅阶层。

  徐光启在家乡试作农作物时,得到了这位弟子的不少协助,因此他觉得这位学生可以很好的替自己的手稿完结,顺便监督农科院不要人浮于事。

  徐光启的想法很好,但是他却忘记了他这位弟子一向痛恨魏忠贤,又怎么可能会同魏良卿友好的合作呢。

  如果不是魏良卿退避三舍,把上海农科分院的事务完全的交付给了陈子龙,不再过问上海的事务,加上徐光启亲自写信告诫陈子龙,农科院研究的一应事务关系到国计民生,估计上海农科分院就要被当成阉党机构给打倒了。

  再经过了一年来农科院众人在各地的试验整理,徐光启手稿中的不少错误都被纠正了过来。大约减去了其中十分之三过于陈旧的知识,增添了十分之四的新技术和新研究。

  这本书也被崇祯亲自命名为《农政全书》,全书一共分为78卷,共计12目。司礼监属下的大藏经厂,现在改名为皇城印刷厂已经开始排版印刷,预计首印3千册,于明年2、3月向各地进行推广。

  而魏良卿在最后也向崇祯汇报了,他在杂交水稻上研究遇到挫败的事,虽说崇祯告诉了他三系杂交的法子,但是这一年来他跟着农科院的官吏在南方忙碌,也才刚刚弄明白什么叫自花授粉和异花受粉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