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1章 朝堂上的争锋相对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王守履等人还在担忧,徐光启等人会不会和朝堂上的阉党妥协,以推行他们一直主张的,借用泰西之学来变革大明的改良之政。

  所以东林党人虽然觉得徐光启改革教育的政策,有违大明祖制。但是为了确保能和徐光启等人联手对付阉党,王守履等东林科道官选择了默不出声。

  黄立极和张瑞图看着大势已然不可更改,随即默默的返回了自己的队列中去了。

  为人圆滑的次辅施凤来看到这个局面,马上做出了选择,他站出了支持了郭允厚的主张。

  至此本就不激烈的反对声音终于被压制,改国子监为大学,及推行三年义务教育法的政策获得了通过,此外崇祯还借机成立了一个独立于文官体制之外的科学院机构。

  黄立极退回去之后,抬头看了看御座上的崇祯,又看了看站在丹陛下面的徐光启。如果不是徐光启昨日才进的京城,他都要怀疑,今天的事是不是徐光启和崇祯已经商量好的了。

  他服从了天启帝的命令,协助了信王登基之后,看着之前权倾一时的魏忠贤不声不响的在朝堂中消失之后,对于崇祯没有大肆替东林党人翻案,一切力求稳妥过渡政局的方式,还是充满了赞赏的。

  但是作为内阁首辅,大明文官集团的领袖,黄立极这个位置天然是要和皇权进行博弈的。

  维持皇权的顺利交接,是他这个首辅的职责,让新登基的崇祯明白皇权的限制范围,维护文官集团的权力和利益,也是他的职责。

  大明自成祖设置内阁学士以来,内阁权力不断增加,在今天事实上成为了大明的宰相,甚至可以说某些时候超越了唐宋时宰相的权力。

  但是内阁的权力始终没有真正的明文固定下来,只是一种含糊不清的权力表述。每一任皇帝上任时,皇权和内阁的相权都会冲突,直到新皇帝和内阁妥协为止。

  如果是遇到了嘉靖这样的皇帝,就算是杨廷和这样的三朝老臣,也一样要惨淡收场。是以黄立极自信王登基以来,一直谨慎小心的观察着,希望能和崇祯获得政治上的默契,从而可以着手处理大明风雨凋零的政局。

  上次朝会中李夔龙突然提出要改革商税、废除士人及勋贵等优免商税的政策,让黄立极大吃一惊。

  他虽然知道到了今天,大明的税法已经不改不行了,但是一向阿附权贵的李夔龙,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把主意打到士人和勋贵身上去,实在是有些自不量力了。

  果然朝堂中的文官们迅速站出来弹劾了李夔龙,从这些文官们的弹劾内容来看,黄立极马上察觉到,李夔龙的上疏早就被人泄露出去了,人家是早有准备。

  黄立极虽然是北直隶元城人,但是黄家祖上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山西人一向好商事,黄氏一族也不例外。而朝中的官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