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02章 整顿两淮盐务_挽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同了。百姓不在乎朝廷能收多少盐税,但是却很在乎自己吃的盐能便宜上这么几文。

  如此一来,朝廷整顿盐务,就成了顺应民意之事。就算两淮盐业中官商勾结,他们也无法证明,百姓吃不起盐,是一项德政。

  内府去年把长芦盐场归于名下,就把天津渤海边的旧盐场大肆进行翻新,此外还在向南北海滨扩展,北到山海关,南至柳县,都在大肆改造盐田。

  长芦盐场从20处增长到了27处,往年产盐不过3600余万斤,也就是1万8千吨。但是去年的产量却超过了2万5千吨,这还是在盐田尚未全部整改完成的状况下。而在今年,刚刚进入六月,长芦盐场的盐产量已经超过了2万吨,预计全年盐产量不会低于5万吨。

  长芦盐场的盐并没有完全涌入食用盐的市场,相当一部分是批发给了渔业公司,用于远洋捕捞业。还有一部分则是供应给了,新建成的化工工业。而日本商人也购买了不少,加工过的长芦精盐。

  长芦盐场产盐量的迅猛发展,让占据了大明产量第一的两淮盐场,就变得有些不那么瞩目了起来。而户部也对于去年以仅仅每年12万两的包税,出售了长芦盐场感到后悔了。

  按照大明的盐引制度,实质上每斤正盐的税收要高达3分钱,虽然因为盐法败坏,每年长芦盐税大约也就收到12万两以下。

  四海商行同内府一起接手长芦盐场之后,北直隶境内的盐价几经调整,最终定在了3分每斤。一分成本,一分税收,一分利润。

  按照往年1800吨的产量,内府收到的盐税也达到了36万余元。而以年5万吨盐产量计算,盐税就高达100万元。此时两淮盐场每年应当上缴的税收约为90万两,但是朝廷实际收到的,却不过是60万两。

  也就是说,长芦盐税实质上已经超过了两淮。扣除了征税人员的支出,和每年12万两的包税后,内府还多出了7、80万元的收益。户部知道这个事之后,自然便有些蠢蠢欲动了起来。

  在北直隶,1分钱可以兑换8文钱,3分钱也就是24文。这个价格对于盐场附近的百姓来说,是贵了些。但是对整个北直隶百姓来说,却还是算便宜了。且长芦盐主要的出售对象并不是百姓,而是远洋捕鱼业和天津、京城的几个工厂,因此并不担心销路。

  而在两淮盐场,成本固然比长芦盐场为低。每斤盐不过两分,产盐地附近的盐价不过8、9文。但是每往内陆走上100里,价格几乎就会翻一番。整个南直隶地区的盐价平均下来,也需要3、40文一斤盐。

  越是往内陆走,盐的价格就高的离谱。参照了长芦盐场去年的发展历程,户部自然是很想把两淮盐场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的。

  只不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