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章 争竞(二)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行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政策了,不过好在集中了很多造船上下游产业链的圣维达斯特教区改善了很多,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了。

  码头上新开了很多家店铺,经营的多是海外商品,如东印度香料、印度宝石、花布、毛毯、丝绸、绿茶、瓷器乃至近年来兴起的东岸雨衣——这是伦敦中产阶级的新宠,一种据说涂抹了橡胶乳的轻便雨衣——纯碱、钢条、鲸油蜡烛、染色皮具、精制面粉、马车轮胎(又是一种流行的新玩意,箍在马车轮毂上的实心橡胶)等等,生意非常火爆。由此也可看出经过数十年的财富积累后,伦敦民间的富庶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惊人的程度,人民的购买力相当强劲。

  也不是没有人对这些在第一次英荷战争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商店看不惯,事实上在很多重商主义分子的眼中,这些使得英格兰贵金属大量外流的贸易应是被严格禁止的——唔,好吧,也许从东印度进口的很多商品例外,因为商人可以将其再出口赚回更多的贵金属,但进口自东岸的很多商品无疑是“亏”了,因为其大多在英格兰国内被消化掉了,没有再出口,也就是说是贵金属净流出,这无疑令很多人极为不满。

  毕竟,英国现在的贵金属货币可也并不是十分充裕啊!这倒不是说英国这些年的贸易赤字甚大,以至于流出了太多的贵金属,恰恰相反,这些年来英格兰的贸易还是相当成功的,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可利润再多,也架不住频繁的战争(尤其是三十年战争中拿出大笔钱支持欧陆各势力厮杀)、商品的增加和经济的繁荣啊,也就是说,英格兰的货币供应已经有些跟不上经济的增长了,这从如今市面上流通的多是年代久远、磨损严重、缺边少角的硬币——英国人假装看不到这些银币的缺损,仍然承认其币值,使得先令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信用货币——就能看得出来,英格兰对贵金属有些渴求!

  当然了,对于不花钱得来的外国商品(比如私掠来的黑货),重商主义者们是没有太多意见的,虽然其多多少少阻碍了英格兰国内的工业生产,但毕竟是无本生意,赚头极大,没人会不喜欢,于是你便看到了布里斯托尔码头上随处可见的购买“脏货”的商人。

  “最近联合省的德海尔家族鼓动瑞典官员,对进口自英格兰的五金制品课以重税,以维持他们在瑞典的多家冶铁工坊、铜矿的经营,伯明翰的黑乡铁工业区已经有很多人在抱怨了,沃克前两天也向我诉苦,说出口至瑞典的刀具数量大降,他在考虑是不是减少对刀具、铁钉、工具的生产,转而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纺织机械的攻关上。现在国内的纺织业正迎来大发展,这个行业应该会景气很长一段时间…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