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六十章 狩猎之国(十八)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道合的人,长途跋涉来到查科平原上寻找“灵感”。

  在这一路上,他们不坐船、不乘车,坚持靠自己走遍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村。每至一地,他们都会寻找各地可能会存在的乡村艺人,搜罗各种歌曲。要知道,东岸有着诸多的外国移民,文化即便是以东方为主,但外国元素相当不少——这从东岸舞蹈与中国传统舞蹈的区别就能看得出来——因此,各种歌曲尤其是民歌相当不少,这让黎鹏等人惊喜不已。

  黎鹏本人对各种民歌尤其喜爱。因为从小接触的老师的关系,他具有较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认为诗是从人类灵魂中涌现而出的精华,而民歌则是最为自然的精神产物。他曾经也创作过一些诗歌,并投稿到各个杂志,在文坛上也拥有一些粉丝。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对黎鹏喜爱有加的。不少文化界人士就对黎鹏写的诗歌大家抨击,认为其既不是律诗绝句,也不是传统词曲,所谓的“新诗”完全就是狗屁!有些人甚至狂言,如果那种东西也叫诗的话,那简直是玷污了诗的神圣性。

  这些人的势力很庞大,支持者也众多,黎鹏有些招架不住,因此便打着体验生活的接口,带着几个好友来到了这查科草原避避风头。不过即便到了这里,黎鹏依然不打算认输,这不,路上他就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打算寄给《民生》杂志的副刊,让他们帮忙刊登。在这篇文章中,黎鹏极力批判了很多人写文章囿于中国传统,自我设置了太多条条框框,导致写出来的东西“呆板无趣”、“价值不高”。黎鹏认为,他们需要打破文学中的旧形式以适应自由表达感情的需要。他更是明言,中华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是人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创作源泉,但如果你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突破,并走出一条新的路子的话,那么你的创作生涯就只是在不断重复,毫无意义。东岸文学的母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等号,东岸文学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该“精神独立”,应该展开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此东岸文学才可以获得提升,获得“重生”。

  黎鹏手头有一篇写了一半的小说,名字叫《我这样的人》,以一名俄罗斯裔转正非国民劳务工鲍里斯为第一视角,讲述了他来到东岸后二十多年的人生变迁。小人物的命运与东岸高速发展的大背景相契合,间接穿插了大量鲍里斯亲族在俄罗斯的生活对比,表达了反封建、反专制和反宗教的时代意义。

  这篇小说,毫无疑问非常符合黎鹏一直以来提倡的“东岸文学应该从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去寻找灵感,而不是盲目模仿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宗旨。正所谓要建立民族文学,就必须对本民族怀有非常深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