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五十四章 南锥 一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流是补偿上升流的原因所在,因为强劲的东南风将近海的海水向深海吹去,这导致底层海水上涌,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了世界三大渔场之一);而到了冬春季节的时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智利南部海岸的风向就变得飘忽不定了。但大体上还是西风(西南风、西北风)多一些,而智利中北部向北,则依然是东南风占主流。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风帆动力船只的航行无疑是艰难的。也许它们顺风顺水北上时非常顺利,但如果要南下的话,那可就要等待不多的风向转变的时刻了,而这完全是没谱的事情。因此,为了出航航行的船只方便,太平洋造船厂出产的每艘船只都将装有蒸汽辅助动力系统,用于保证船只在逆风逆水的环境下依旧能够缓慢航行。

  至于造船所需的木材,则只能从附近的山里甚至更南面的火地岛一带砍伐了。尤其是火地岛地区,大片厚实葱郁的山毛榉森林覆盖住了该岛很大一部分面积的土地。这些树高大粗壮,也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既适合做船只桅杆也适合用来打制船壳,总之还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造船用材。

  在海军部的构想里,太平洋船厂的木材来源就是这些地方了。到时候他们会敦促政府尽快迁移一批居民到这里来定居,或者也可以就地雇佣火地岛及智利南部的原住民——只可惜他们的人数极为稀少——来砍伐树木。砍下来的树木在做完简单加工后即装船运往阿劳坎自由市,然后在当地即将建立起来的木材烘干厂内进行烘干处理,最后再拿来切割加工,做成船材或其他一些木制品。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从东岸本土几家船厂内将船造好后再开往智利沿海呢?那些船厂既有先进的设备,也有足够的工人和丰富的造船经验,那么何必再多此一举在太平洋沿岸也搞个造船厂呢?要知道这里可不是处于东岸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内,在安全方面还是有一些顾虑的。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因为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无论是穿越麦哲伦海峡还是绕过合恩角(后者占了大多数),其风浪都非常之大。大型船只还好说,那种一两百吨的了,若是运气不好就会交代在那些冰冷狂暴的水域内。

  君不见德雷克海峡在历史上可是整整吞了数百艘船只及两万多人的生命啊,小型船只从这里经过,还真的是一件非常考验人品的事情。因此,若要降低船只的失事率,最好还是在太平洋沿岸新开一家船厂,舍此之外别无他法——当然如果你有涅维尔斯科伊等人扛着船只翻越斯塔诺夫山脉(大兴安岭)的劲头的话就当我白说。

  这家船厂造出来的一百吨级的渔船就在智利沿海一带晃悠,平时捕捕鱼兼做个巡逻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