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十二章 渔汛_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由于黑水港及其附近区域实在不适合大规模垦荒种地,因此他便把主意打到了此地丰富的渔业资源头上。

  出发前本土曾经给过他一份资料,上面记载了一些关于大马哈鱼渔汛的信息。可惜只有寥寥几笔,很不全面,到黑水港后他又想办法和当地土著进行了交流,最后总算得到了一些关于此地这种最出名鱼类的信息。

  大马哈鱼学名叫鲑鱼,也被称做三文鱼,是一种分布于北纬35度至70度、东经110度至140度范围内太平洋海域的名贵冷水洄游姓鱼类。其中,鄂霍次克海、库页岛沿岸以及千岛群岛海域是其重点产区。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每年夏秋季节,生长于鄂霍次克海内的大马哈鱼群便开始集体洄游至岸上的淡水河流内产卵,形成渔汛。

  这种鱼体型硕大,一般都有七八斤重,大的二三十斤不在话下。它们出生在江河里,长大后进入海中生活,3-5年姓成熟后又返回出生地进行产卵。整个过程极为壮观,洄游的大马哈鱼不吃不喝、逆流而上,就为了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去繁衍后代。整个路途凶险无比,浅滩、瀑布无数。每当遇到这给情况,大马哈鱼总是奋起全身之力,艰难潜行。很多水浅处,它们侧着身子、甚至蹭着水底的沙砾一步步挪过去;而每当遇到瀑布或断流的时候,它们甚至会一跃而起,跳过这段艰险之处。而在一路上,狐狸、棕熊、大雕等捕食者更是守在水浅处,将洄游的大马哈鱼群视做自己一年一度的盛宴。

  很多大马哈鱼在半途就因为体力耗竭、人类捕捞、动物捕食等原因死去,最终能够遍体鳞伤地来到产卵地的大马哈鱼只有20%左右。而当他们产完卵后,大鱼便营养耗尽死去(此时它们也失去了食用价值),而他们遗留的尸体也将成为出生后的小鱼的食物来源之一,以供这些成长的小鱼食用从而安然返回大海。

  大马哈鱼洄游的整个过程极为艰险、壮观,它们死也要叶落归根繁衍后代的本能更是令人动容。不过人们动容归动容,但该捕的鱼还是照样得捕,自己也得生活不是。

  大马哈鱼的洄游路线一般有两条,一条是从鄂霍次克海进入黑龙江、乌苏里江;一条则是顺着库页岛沿岸进入曰本海,然后溯游进图们江、珲春河以及朝鲜部分通海河流。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大马哈鱼(主要是驼背大马哈鱼)会进入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上面的一些内陆淡水河流、湖泊内进行产卵。而每年这个时候,便会形成著名的大马哈鱼渔汛。

  据历史上一些记录,曾经有人形容江河里面大群洄游的大马哈鱼密度高得几乎能“让人踏行”,当然这是夸张的文青抒情手法。不过黑龙江内的渔汛时期鱼群密度曾经高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