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7章 王昌龄不敢写诗了!(第一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隐士背过众人,擦去了眼泪,对众人道:“让诸位后进取笑了,昔年我也曾得故交相访,恰恰我西游未归,故而不遇。收到他的寄诗,不胜感怀!乃作回赠诗曰: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旧文仍在,”刘隐士抚摸了一下发黄的纸张和老友那熟悉的字迹:“斯人已逝。”

  “故人在襄阳”“江汉遥相望”,任谁也能判断得出这诗中所写的对象便是孟襄阳了。

  而刘隐士这首回赠,名曰《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绍生好巧不巧,正遇人家正主了。

  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绍生霎时间汗如雨下,慌张失措的神色第一回出现在他脸上!

  ……

  绍生选择剽窃孟浩然诗作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级别诗。

  只需要最终获胜的是他就行了。

  面对不入流的诗人,他随便捡几篇边角料,就足够把人打发了;

  面对宣城四秀那种诗榜中流的诗人,他就需要拿出孟氏相对出色的诗;

  但面对诗榜筛选“十大名诗”这种场合,竞争的都是李白、祖咏、孙逖这种成名已久的高手,不拿孟氏在水平线之上的作品,是无法与他们抗衡的,代表的便是他拿出的前两首诗《渡扬子江》、《问舟子》。

  当然,《渡扬子江》的作者并没有确切说法,一说是孟浩然之作,一说是开元十三年进士丁仙芝,但是绍生看来,光从“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来看,作者应是孟浩然,因为“非孟氏不得为之”。(但是在小陈手中正统的孟夫子手稿中,并没有这一篇)

  绍生也知抄袭最顶级的作品胜算才高,可他也不傻,那样的诗早传得天下皆知了,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人家是傻子嘛不知道他是抄的?何况还有王昌龄在场呢!

  小陈拿出的那首《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他就不会抄,就算这诗还没有传得扬州皆知,可是既然寄给了“广陵旧游”,这些人但凡在场一个,他的把戏都要被拆穿了。

  按道理已经拿出了两首好诗,让在场的人都要服自己的能耐了,就不用再抄第三首,毕竟他又不是一定要上这个“十大名诗”。

  奈何在场的扬州哥们太热情,纷纷怂恿他再接再厉,“趁热打铁”——哪知道真的撞铁板上去了!

  选择这首诗,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诗是孟浩然寄给润州长山的刘隐士的,别人不知道,这位“刘隐士”应该是知道的,可既然是“隐士”,那必定是为人淡泊,闲云野鹤的,可能隐居深山数十年都根本不出去走动的——更不可能横跨大江,从江南到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