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二章 必须得努力_重生光影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的新教徒还更加保守,大都市里的骚男**代表不了广大基层人民群众。

  不能误读身体语言,以为搂搂抱抱亲亲啃啃就是水到渠成,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在傻白甜看来还早呢。

  梅露兰·多拉说她的家人一半在美国,其余分布在美德法比利时奥地利等地,奶奶的生日是大家一年一度聚在一起的机会。

  毕竟是个文化官员,即便说的是家事也夹带私货,强调一番自由流动的权利,甚至说欧洲正逐步走向和解统一,国家概念已经落伍,年轻人不再接受狭隘的爱国主义云云。

  这些不值一驳,告诉她英国早晚硬脱给你们看也未必相信,欧洲的事无所谓。苏长青对她刚才说的一些话更不以为然,于是趁机笑着问:“我们炎黄子孙强调血脉联系,凝聚成国,你奶奶也是以血脉凝聚成家,所以你们这帮孙子孙女才每年回来,其实德国也因为有类似认同,才推倒柏林墙,那么美国人以什么凝聚在一起?”

  “美国是天选之地,超强的科技经济军事,民主自由的理念凝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

  “所以美国不依赖血脉联结,靠的是世界第一的号召?”

  “是这样的,美国公民来自于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种族民族非常复杂。”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些人看中的是美国世界第一富裕和强大的地位,才选择了离开原来的国家,甚至是背叛原来的国家,去到那里生活?”

  梅露兰·多拉意识到苏长青挖了个大坑让她跳,但也不得不跳:“当然也因为认同美国的自由理念。”

  “自由理念这事不好说,据我所知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裔关进了集中营,和当时德国人干的事一样,这也是种族迫害,更谈不上自由。”

  苏长青不等梅露兰·多拉辩解,又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哪一天美国不是世界第一了,自由民主口号喊出去也没人听了,而血脉联结又不存在,那怎么办,将靠什么凝聚在一起?”

  梅露兰·多拉想了想:“二战之前美国以欧洲后裔为主体,宗教文化甚至血统都是比较统一的,凝聚不是问题,但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她倒也直言不讳:“所以美国必须不顾一切维护世界第一的地位,而且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否则将无法凝聚,最终走向分崩离析。”

  梅露兰·多拉说的没错,美国的爱国教育贯穿每一个公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覆盖面除了当年的日本德国,其他国家不能比,水平和力度都差着不止一个层级。

  所以美国人虽然族裔不同,但爱国情感非常强烈,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绝非应付事。

  比如刚才苏长青说的日裔美国人被强行迁入集中营,然而他们并没有怨恨,而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挂起了星条旗,夜以继日地为前线的美军官兵生产日用品。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最终他们的诚意终于打动了美国政府,被准许为国而战,但是只能被派往欧洲打德国鬼子。

  最终这些日裔美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武器匮乏甚至连御寒的衣物都缺乏的情况下,冰天雪地里和德军拼刺刀,最终重创德军最精锐的伞兵师,二十多人因此获得国会荣誉勋章,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

  德裔表现也不逊色,梅露兰·多拉的爷爷也扛着枪从诺曼底一路打回了老家,还俘虏了她奶奶。

  就意大利裔比较没劲,珍惜生命,爱护家庭,为谁都不肯卖命。

  皈依者狂热,也是很可怕很强大的精神力量。

  闲聊都是点到为止,五点时梅露兰·多拉要走:“明天您怎么安排?”

  苏长青没法说明天没空,因为飞机上约的是明天一起玩耍,他给提前了。

  “我的剧本被你否定了,得好好休息,安心再构思一个,景点就不逛了。”

  “好吧,娇气的艺术家,我们随时电话联系。”

  两人在柏林街头拥抱告别,雪花飘落在头上、肩上。

  请收藏:https://m.96bq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